2016年7月25日 星期一

動手兼動腦 老年不怕「下流」

作者:洪蘭【摘自:天下雜誌601期。2016-07-06】

誰人不怕老?怕的是老來失去生命主控權,若能找到自我價值,對人生就有所期待,老年生活要順遂,就從大腦好開始。

看到報載日本稱貧困無依的老人為「下流老人」,心中非常不捨,窮不代表品德差,雖然日本的用法不是這個意思,但是看到斗大的「下流」印在報紙上,還是不免感嘆。

誰人不怕老?人更怕的是老來貧。京戲《販馬記》中李奇唱:「人生有三苦,幼年喪父、中年喪妻、老年喪子」,在古代,沒有社會福利,無子就無人奉養,老景淒涼;在現代,有子也不見得有依靠,有社會福利也不免被稱下流。所以若是還賺得動,趕緊存老本,若來不及了,只能寄望政府的老有所終。不幸的是,大多數人是後者,因此合理的日照、長照非常重要。

多說話,活化大腦

目前台灣對老人的照顧頗不符合大腦的需求,大多數的機構是讓老人有飯吃、有電視看,就功德圓滿。其實坐著不動,四肢會退化,大腦不動,心智也會退化,過去以為的享福,在現代看來是有害。研究發現,對生命有主控權的人活得最健康,人必須對生命有所期待、覺得自己還有用才行。

年老時,有伴最重要,沒有人,寵物也好。說話不只是解悶,還可以大量活化神經迴路。人在說話時,大腦會去搜索恰當的詞彙來表達心意;眼睛要去看對方臉上的表情,掌管情緒的大腦還得思考這句話說出來會不會得罪人,這一切都會促使大腦神經元活化、促進腦中血液循環。

最近的研究還發現,老人學語言對大腦很好,因為學語言一樣動用到大腦很多的地方,還沒有對談對象的限制。尤其學會了可以去那個國家自助旅遊,學習的動機就更高了。

因此,符合大腦運作的照顧老人方式是,凡事盡量讓老人自己來,不要替他做,在安排老人動手做事時,最好讓他做能賣錢的東西;賣多少沒關係,那個「我還有用」的感覺很重要,人必須感到自己有用,生命才有意義。

回想起來,過去我們以為的孝順,其實是在剝奪老人生命的意志力:子女怕老人摔跤,便不敢讓他出門逛街;怕他辛苦,便不敢讓他上市場買菜做飯…,這是錯的,愛他反而害了他。

所以,現在對老人的態度是:只要會動,就一定要給他動的機會,這不但對大腦好,對社會也好--人若還能自食其力,就不必怕變「下流」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