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6日 星期二

學會「正直」 知識才有用

作者:洪蘭【摘自:天下雜誌部落格洪蘭部落格/教育觀察。2014/06/12】

學生在青春期人格形成時,讀書、交友、教育都非常重要。
唯有在國、高中階段,大量投入人格教育,先養成正直的人,學問才對他有用處。

上週去德國國家科學院參加一個研討會,開幕的壓軸是一九九三年諾貝爾獎得主羅伯茲(Richard Roberts)的演講。

諾貝爾獎果然有號召力,那天下著大雨,又是晚上六點半,還是很多人撐傘、餓肚子來聽,且老少都有,不只有年輕的學生。坐我旁邊的就是一對至少七十歲的老夫婦,德國人的求知慾的確不同凡響。

羅伯茲教授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地講述細菌比人類多不知多少萬倍,又無所不在,若能充分利用基因轉接的技術,可使細菌造福人類。

話鋒一轉,他談到知識份子的社會責任─受教育是個特權(privilege),不是每個人都能享受到的,世界上有很多人想念書而無書可讀,因此享受到這個特權的人有回饋社會的責任,要盡自己所能,使這個社會變得更公義。

他呼籲受教育的人都要記得這個恩惠,伸出手助人,底下的聽眾頻頻點頭。

2015年5月7日 星期四

周行一/翻轉吧,父母

周行一(政大校長)【摘自:聯合報 / 評論 / 名人堂。2015-05-07 01:46:27】

女兒今年要念大學了,太太和我就像台灣大多數的父母一樣,幫著寶貝女兒思索該選讀什麼科系會比較好,我們一開始也像大家一樣,嘗試鼓勵女兒按自己的興趣選擇,但後來還是免不了加入了自己的許多主觀意見,最後女兒基本上還是依照我們的「鼓勵」做決定了。

子女受父母的影響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小孩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或者是不清楚自己的興趣卻是很可惜的事情,照道理,父母的最重要工作之一,應當是發掘小孩的興趣,幫助小孩發揮天賦到極致。但是我們在子女成長過程中卻做得太少了,或者是做的方式不對,使得子女到了成年時還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理想,嚴重影響了子女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