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2日 星期五

用力哭、用力笑、用力生氣,用力在擔當中超越自己


作者:盧智芳【摘自:Cheers雜誌167期。2014-08】

採訪劉安婷,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她的熱血和抱負,反倒是一雙澄澈眼睛中透出的深思和自省。偶爾在思考答案時,她會歪著頭、瞇起眼睛,提醒起旁人她只是個24歲的大女孩;除此之外,說話的字裡行間早已脫去初生之犢的單純銳氣,承載的滿滿都是奮鬥以後的痕跡。

台中女中、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畢業,劉安婷的求學歷程堪稱是典型「好學生」軌跡。但在普林斯頓的4年中,她踏上非洲大陸的迦納、拉丁美洲的海地、東南亞的柬埔寨,一段段擔任志工和老師的歷練,改變了她對教育、夢想和人生的定義。去年她決定放棄在紐約顧問公司的高薪職務,回台發起NGO組織“Teach for Taiwan”(為台灣而教)。

Teach for Taiwan的出發點,是「一個方案解決兩個問題」,號召年輕人投入偏鄉地區教育,同步改善青年就業和教育資源城鄉鴻溝的難題。在創建組織和推動理念間奔走,這一年來,劉安婷瘦了10公斤,但Teach for Taiwan也在她的努力下,慢慢成了一個有號召力的標誌。

2014年8月7日 星期四

李家同:如何表達異見?

作者:李家同【摘自:天下雜誌2011年 公民教育。486期。2011-11-30】

你要表達不同意見,就要學會獨立思考。你要學會用自己的邏輯和知識,判斷事情的真相。

有些人隨波逐流、人云亦云,甚至以此為榮。「雲端科技好!」「賈伯斯好!」問他為什麼,他也說不出道理來,只因為別人都這麼說。

懂得獨立思考的人,一定要知識廣泛,才能用不同角度思考事情,提出新的看法。

因此,我鼓勵大家多閱讀,大量吸收知識。

此外,人要保持謙卑,聆聽各方意見。這不是附和別人,只是參考他們的觀點。

2014年8月6日 星期三

慈悲:達賴喇嘛的人生智慧

達賴喇嘛、維克特‧陳/譯:朱衣(2014)。慈悲:達賴喇嘛的人生智慧。時報文化

來自達賴喇嘛的23場深刻對話,展現出--實踐慈悲,是通往人生幸福的唯一出路

希望別人快樂,必須慈悲;希望自己快樂,保持慈悲。

在印度北方喜馬拉雅山下的德蘭薩拉,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達賴喇嘛說:「整個世界,就是一體,都屬於你的一部分,仇恨來自我們不懂得感恩相互依存的關係,痛苦來自於我們不明白相互依存的重要。

在戰爭中失去雙眼的愛爾蘭平民,在監獄中苟延殘喘的囚犯,身受絕症侵襲的病人,透過與達賴的對談,重新理解快樂的意義。

風趣幽默的南非圖圖大主教,全球知名的面部心理學家保羅.安克曼,以及世界的教育部長肯.羅賓森爵士,從不同角度與達賴一起探索心靈的真相。

2014年7月2日 星期三

學習「抉擇」的起點在家庭!

作者:蔡三汝/臺北市教育e週報編輯【摘自:臺北市教育e週報第665期2014/7/1】

 『你要吃滷肉飯?還是白飯?』媽媽問。

 『我要吃甜甜圈!』站在小吃店前的小朋友以堅定的口吻懇求著。

  聽到這一段母子對話,路過的人不禁莞爾。媽媽的建議均非孩子的選項,孩子的心中有他的最愛,而且毫不思索的提出他的選擇,爸媽們可別認為小孩啥事都不懂,眼前這位兩、三歲的幼童,也有自己的思考模式與表達能力呢!在孩子的實際生活中,舉凡日常瑣事或各種學習活動,都是孩子運用腦筋思考的練習機會,如果父母為了方便而自行安排一切,不但減少了親子溝通的機會,也剝奪了孩子學習自主的良機呢!

「抉擇」~是需要學習的


2014年6月7日 星期六

生氣不如爭氣

作者:陳今珍/臺北市立華江高中校長【摘自:臺北市教育e週報第661期2014/6/4】

索契冬運女子花式滑冰個人項目,17歲的Sotnikova原本短曲項目結束後,與韓國金妍兒有0.28的差距,但長曲項目獲得149.95,總成績224.59壓過金妍兒219.11的成績。

  Sotnikova替俄羅斯拿下隊史首面花式滑冰個人項目金牌,17歲小將可謂一吐怨氣。因為參加索契冬運以來,她一直忍受質疑否定,甚至沒有被編入團體項目隊伍中,讓她很挫折,Sotnikova指出,「我很想參加團體賽,我們隊伍實力很強,我知道我們可以贏到獎牌,當我知道我不在出場名單上,我感到遺憾也覺得被輕視,這讓我很生氣。」,不被看好反而成了她的優勢,因為她沒有競爭壓力,而且很不服氣,卻能有所發揮拿下獎牌。

  有句話說得好:人活著不是要「鬥氣」,而是要「鬥志」,不是要比「氣盛」,而是要比「氣長」;不是要「爭一時」,而是要「爭千秋」,的確,生氣不如爭氣,與其埋怨暗路,不如自己點燈。

2014年5月21日 星期三

21世紀老師的13個角色

作者:天下雜誌編輯部【摘自:天下雜誌。2013年教育特刊。536期。2013-11-27】

一九九六年,《天下雜誌》推出第一本教育特刊「海闊天空」,領先刊出芬蘭教授雷夫拉(Dr. Revola)提出的「未來老師的十三個角色」。而當時所指的未來,已經成為現在。

1.學習技巧和學習障礙的診斷者

老師必須清楚知道,學生從教學中學到什麼。有些學生總是有學習障礙,老師需要常去觀察孩子在學習當中的困難是什麼。

2.心理問題的診斷者

在工業發達國家,有許多離婚和單親家庭產生,或是家長失業等現象。所以當孩子來到學校以後,心裡有很多障礙。老師需要觀察或了解孩子懶惰背後的原因,想辦法找出協助孩子的方法。

3.課程設計專家

老師擁有愈來愈多課程設計權和自主權,已成趨勢。老師的自由已經大到可以自己決定教學需要哪種課本和哪些教學資源,學校給老師的只是教學和教育目標。

2014年5月14日 星期三

向3C保姆「SAY NO」!

作者:蔡三汝 教育e週報編輯【摘自:臺北市教育e週報第658期2014/05/09 】

在捷運車廂裡,大家專注的低著頭,手指滑個不停的畫面,相信大家非常熟悉,而邊走邊滑的人也不在少數,看著這些『滑妃』們不時嘴角上揚,可知這掌中玩具,確實具有很大的魔力,緊緊的吸引著大家的目光。

相同的情景似乎無所不在,上週到餐廳用餐,隔壁桌兩位年輕媽媽高聲談笑,快樂地享受與老朋友的餐會,而身旁年幼的孩子不吵不鬧的坐在餐桌位置上,跟2、30年前爸媽帶孩子外出共餐時,長輩們總要不斷提醒小朋友,不要在餐廳裡奔跑追逐或大聲笑鬧的情況大大不同,正讚賞之餘,定睛一看,原來孩子的手中也捧著iPad,媽媽偶而會呼喚孩子趕快吃,但孩子充耳不聞,自顧自地的繼續玩,媽媽警告再不吃就不准玩,孩子便趕緊放一口菜飯在嘴裡,然後又專注於手中的『超級寵物』。從早期的電視、電玩,到如今如影隨形的平板,3C產品演進神速,讓各種年齡層的人都招架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