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7日 星期六

洪蘭:人腦拚電腦 贏在人文素養

作者:洪蘭【摘自:天下雜誌614期。2017-01-04】

未來職場是什麼樣?學校教的可以贏過機器人嗎?人腦比拚機器腦的時代,人文教育是贏的關鍵,但是,我們的教育準備好為學生鋪路了嗎?

一個高二生來信說,他想念法律,但父母要他念醫。父母說人們一想到醫生,腦海浮現的是「救人」;一想到法官,出現的卻是「恐龍」,因此不准。我第一次聽到這種的理由,很是驚訝。

我更驚訝的是他選法律系的理由。他說凡是技術性的東西未來都可能被電腦取代,為避免中年失業,他要念不能被編碼、具原創性的領域,如藝術和人文。但這兩者謀生不易,所以想念純思辨的法學,收入好且有保障。

因為一個好的法官判案須兼顧情理法,「理、法」電腦可以代勞,只有「情」不行。因為電腦不是人,它沒有感情,因此沒有同理心。他說在這個智慧科技的世紀,一定要從「如果沒有我,電腦無法完成什麼工作?」來思考自己的未來。他問:要讀什麼樣的書,才能永遠比機器人快一步?

這是我碰到第一個從未來世界發展去思考自己生涯的學生,很難得。


目前雖然是科技掛帥,但幾乎所有科技都離不開人文素養,因為使用科技的還是人,還是要顧到人的因素。賈伯斯在念里德學院時,曾修文學、詩詞的課,並旁聽書法。蘋果在劇烈競爭上能脫穎而出,跟他在美感和品味上的嚴苛要求有關係。

有人文腦就不怕失業

如果電腦無法取代的是以人文為核心的職業,我們就得加強學生的人文素養,來保障他們的工作。

但從最近新竹某高中學生效法納粹的行為看來,我們學生的人文素養太差,讀的書太少了。因為只要讀過《安妮日記》,就不會去崇拜希特勒,更不會想拿納粹的大旗去遊行。若現在的學生已經不知道上次世界大戰是為了什麼,我們怎麼可以將課綱的審查權,交給應該坐在底下學習的學生呢? 教育必須有前瞻性,國家才有競爭力,當人力逐漸被電腦取代後,剩下的便只有人性了。戴文波特在《下一個工作在這裡!》,勸告年輕人:如果你的工作可以被編碼,你就有可能被機器人取代。

若只有人性(如品味、美感、同理心)無法被編碼,為何我們還不重視文學和藝術的教育?為何我們的教育還停留在上一個世紀,難道沒有看見學生未來失業的威脅嗎?

引自:天下雜誌 > 專欄 > 洪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