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1日 星期日

台灣站起來/金惟純:做家事,還原孩子的成長要素(下)

撰稿/駱亭伶【摘自:ETtoday財經新聞/ETtoday 新聞雲】 

儘管很多人說,現在的孩子很幸福,金惟純認為現代孩子失去一種有玩伴、有參與感,有自由活動空間和自主性的童年,一種有滋有味且具備完整成長要素的環境,心裡有說不出來的苦。

父母帶著孩子做家事這件事,更深層的意義是,把孩子該有的成長要素還給孩子。」


金惟純認為,現在經常聽到批評年輕人不會做事,不能吃苦,事實上是社會環境改變,少子化家庭以及媒體的誤導,導致很多家長過度保護孩子,權力大過頭。學校為規避責任,往往也流於消極,缺少為所應為的魄力,類似現在的醫病關係,種種因素把孩子成長該經歷的苦和難給取消了。

孩子因為沒有完整的經歷與磨練,導致無法完全承擔責任,回頭還怪年輕人像草莓族,到底是誰造成的?

「大環境不可能再回頭,做家事,是一種最生活也是最自然的成長還原,可行性是比較高的。」

金惟純以前看過一個報導,一個人成年後的幸福程度,跟他的收入、社會地位等都沒有關係,反而是小時候有沒有跟著父母一起做家事。

他覺得這是有道理的。人的幸福以及智慧的平衡是來自於動手做事的過程,人在做事中會得到快樂滿足,體悟什麼是真實的學習,生命的品質開始轉變,而且人與人的關係會變得親近,所以當在一個家庭中,沒有一起做事的參與感時,對生命品質和彼此的關係其實是有影響的。

但說來容易,實踐卻不簡單。社會型態改變,雙薪家庭、服務業發達、外食的習慣等因素,必須透過社會、政府、學校、媒體、民間社團、社群網站一起努力,像是把父母跟孩子一做家事的照片PO上網,發表心得等,形成一股支持力量,否則結構上很難改變。

帶孩子做家事,最大的學習其實是父母;要想辦法讓孩子一起做家事,自己的生活習慣都要有很大的調整,堅持下去不容易。」但金惟純深信,這是一件能夠改變台灣的好事。

做家事看起來是件小事,但有助於把問題看清楚。」或許人生的幸福不在於繼續生產與消費更多商品;也不是讓孩子學習多少才藝,跟上國際的腳步。而是務實的檢視現代家庭對於孩子的成長環境,少了哪些環節?從生命教育中,探討人應該怎麼活,在家庭、社會、學校等各方面有意識的來做補強與推動,或許很多問題就不是問題!

原文網址:台灣站起來/金惟純:做家事,還原孩子的成長要素(下)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30801/248244.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