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1日 星期日

台灣站起來/金惟純:帶孩子做家事比追求GDP幸福(上)

撰稿/駱亭伶【摘自:ETtoday財經新聞。ETtoday 新聞雲】 

大半生與媒體、政治、經濟關係緊密,此時此刻,金惟純卻認為「父母帶著孩子一起做家事」是一件比GDP成長,更能為台灣帶來全民幸福感的事。

從一介書生轉型為實業經營者,功成名就,金惟純卻選擇在2009年提前將事業交棒,補修「治國、平天下」前未完成的「修身、齊家」功課。最近他將這些年重新學習「人該怎麼活」的心得,集結成書,分享自己「還在學」的人生體悟,重新詮釋成功的定義。

談到為台灣做的一件好事,金惟純提出「讓父母帶著孩子一起做家事。」

「家是人第一個參與單位,一個人對自己的家有參與感,長大後在別的單位團體,自然就會動手做事,不會等著坐享其成。」


金惟純說,孩子跟在父母身邊一起做家事,從做中學,是人類自古維持了數萬年的成長歷程,這樣的學習模式卻正在快速消失。家是人生學習的開端,小孩子跟著父母做家事所打開的學習效能,對於未來人生和整個社會的幸福與影響,值得被重新看待。

做家事是最好的親子互動,孩子跟帶著他做事的人,會產生親密與信任感。」現代家庭,各自忙上班、上學、上網,若能一起承擔家務,孩子可以從父母親身上,看到生活的真實樣貌,學習如何跟人一起做事,對家庭關係與生命品質都會有正面幫助。

二是獲得參與感。一個家的維持要全家人一起出力,才能把好的環境延續下去,這會建立人的責任心與習慣,對於性格與人生觀有重大影響。

三是打開人生的學習效能。「孩子跟在大人身旁做事,這件事是很有意思的」。像他念小學前,跟在母親身邊,從提菜籃、摘菜、生煤球、洗碗、掃地、倒尿盆、包水餃、磨豆漿、帶妹妹等,能幫的就得做,母親從來不教,都是靠自己看,做錯少不了一頓打,自己得用心去想:為什麼跟母親做出來的不一樣?往往等確定他是真的不懂,母親才提點兩句。

金惟純認為,師徒制是最有效的學習,孩子在觀察、修正的過程,無形中已經訓練了觀察、理解、分析,和動手做事的能力,比坐著聽講效果不知道好多少倍

以前他帶記者的時候,曾說:「觀察力、理解力、判斷力、表達力、分析力是一個記者必須具備的,其實就是一個人的基本能力,如果你有的話,就展現出來吧!」

回頭想想,自己基本能力的奠定都從童年而來,大女兒出生時,他幫小baby換尿布、洗澡,一個大男人竟也做得來,才發現小時候學的東西一輩子不會忘,紮得馬步都還在。

對比現代孩子到處學才藝,流行什麼學什麼,若學個半調子,反倒可能讓孩子的人生脫離現實,產生負面的學習態度

「其實小孩子是很樂意做事情的,感覺有進步,會有喜悅和成就感。」而從做家事學到的東西會讓人變得自信、獨立,且是真的多才多藝,一輩子都有用。從個人、家庭到社會,對於整體國民的幸福感和素質的提升與增進,金惟純認為比追求GDP成長更為實際。


原文網址: 台灣站起來/金惟純:帶孩子做家事比追求 GDP幸福(上)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30801/248080.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