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鄒彩完/臺北市立文化國小校長【摘自:臺北市教育e週報第590期2013/01/23】
2012年的臺北教育界充滿共同學習的氛圍。從丁局長領軍到上海觀摩考察開始,各個輔導團陸續進行「跨國參訪學習」,除了深化課程領導,更希望引領老師們在教學方法上有所突破。於是,各種參訪分享的小型發表會、觀摩會、教學研討會陸續展開,有別於以往的特點是大家都聚焦在關注「學生的學習」上。
過去大家習慣研究教師該如何教,總以為只要改變教師端的教法,學生就能按我們的設計學到知識內容。學生被認為是一個被動的吸收者,當學習無效時,我們就怪罪學生不認真,老師好像沒有太多責任。
參與過幾場日本學習共同體參訪團的分享報告,加上國小國語文輔導團的山東參訪,獲得一些心得。
首先是重視師生的課前準備。不管是日本的「學習共同體」,山東濟南緯二路小學的「學導型自主學習課堂」,或是山東德州躍華小學的「單元整體教學」,都極重視「學生的課前預習,教師的課前共同備課」。透過課前預習,學生對教學內容已有初步認識,課堂教學現場的小組討論是大部分的孩子具有獨立學習的基礎,由於孩子們能提供自己的自學成果,所以討論更見成效,學習不致失焦。即使學習較遲緩的孩子,也能因小組討論而有所長進。
在學習共同體的公開課中,不斷強調不要去檢視老師教什麼,應只注意每個學生的學習樣態,目的在破除老師被觀課的壓力。其立意良好,但應有一個重要前提,亦即教師應有「共同備課」的討論。經過共同備課後的課程決定點或教學決定點比較不容易出錯,否則當教師在提問或佈題時,其內涵是否切合教學目標,亦或目標的擬定是否恰當,都考驗教師的教學功力。關注學生學習的同時應一併注意教師的教學,其目的不在批評教學技巧,而是在精進教師對教學目標的掌握和教材的運用。
其次是小組學習需要練習。在上述三種名稱各異的教學現場中,不約而同的採用小組學習,透過同儕互動、相互幫助的方式來解題,做法不同於以往的小組合作學習。小組合作學習對教師而言並不陌生,只是現在與過去運作的觀念與方式極不相同。重點在於不是老師指定聰明的孩子教不懂的孩子,如同老師的分身般,而是大家站在同一高度共同討論。其關鍵在學生間的相互尊重,會的孩子並非比較尊貴,不會的孩子也不該被看不起。這樣的平等互惠的小組,才有小組全員學習的可能。要使小組學習達到這樣的默契,必須經過有步驟的練習,讓每一個孩子開放心胸願意分享,願意開口求救。唯有不羞於求救,不吝於分享,小組學習才能成功。
過去老師為孩子做的太多了,學生只有被動接受一途。透過跨國參訪學習的分享與教學反思,我們重新檢視教學,把學習的方法教給孩子,把學習的責任還給孩子,希望我們現在的教學是為促成未來孩子的自學,當學生學會自學,終生學習的目標才能實現。
引自:http://etweb.tp.edu.tw/epa/paper_show.aspx?EDM=EPS20130123081314QY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