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3日 星期三

台大學生 也要重新「學讀書」


作者:彭昱融【摘自:天下雜誌 420期 2009/04】

面對新機會,台灣學生更需要站穩馬步,鍛鍊基本功。讀原文書、寫報告,就算是台大學生,也要從頭開始學會怎麼讀書。

午後走進台大共同教室一樓大講堂,教授對著黑板獨自講解著公式,兩三百人的教室只聽見冷氣低吼,學生卻睡成一片。

學習方法不佳,加上毫無生氣的教學方式,使得台灣的學生普遍有學不好的現象;即便是台大,光這學期,就有一千兩百位大一新生尋求個別學習諮詢,平均每十四個人就有一位自認學習情況不佳。


大一學習的好壞,幾乎決定了未來學習曲線。美國哈佛大學早在一九六○年就開設新生討論課(Freshman Seminar),輔導新生透過「學習如何學習」適應轉變。

隨著愈來愈多新生學習遇到困難,國內大學已逐漸體會「大一學好,大學成功一半」。台大透過新生專題、個別學習諮詢,政大開設「大學入門」課程,全力引導新生順利過渡。

然而,大學生學習困難的背後,原因究竟何在?

學習動機低、策略不足

首先,他們面臨學習動機低落的困境。

過去,大學生是少數菁英,經過層層篩選,學習動機強烈。如今大學錄取率已達九成,許多大學生「不知為何而來」,學習被動、自我要求也低。

學生把大學當高中唸,學習策略沒跟著進步,也是學習困境的另一個主因。

「只有work hard在大學是行不通的,」台大師資培育中心教授符碧真,常遇到許多學生原文課本查滿了單字,卻一個重點也講不出來。她形容,這是把讀高中英文課本的方法,套用在讀原文書上。

台大去年九月針對應屆畢業生調查,學生經過四年的大學洗禮,四成的學生仍有書讀不完、不擅撰寫報告、不擅口頭報告的困擾;三成認為自己缺乏讀書技巧、缺乏閱讀原文書能力、上課無法專心。

大學生學不好,也與部分老師們制式的教學方式有關。

某堂生物化學課上,教授發下一張複雜代謝路徑圖後,就低頭「獨白」解釋起來,茫然的學生如墜五里霧中,只能感嘆自己和生化八字不合……。

事實上,由於成長背景的改變,大學生的學習行為已與過去大不相同,大學教授必須理解這種轉變,適度調整教學方式,並給予引導。

網路多媒體世代:多工、圖像思考

這個世代的七年級大學生,第一項行為特徵是「多工」。

仔細觀察大學圖書館裡讀書的學生,就能發現學生如何多工:桌上擺著一本厚重原文書,緊盯筆電螢幕,同時在七、八個瀏覽器分頁上轉換,隨時有MSN訊息跳出,耳上掛著耳機,不時還打手機簡訊。

淡江大學學習與教學中心主任徐新逸分析,多工的特質一旦遇上傳統單向講課的教授,學生就會開啟「休眠模式」打瞌睡。

新世代學習的另一項特徵,是「圖像化思考」。

台大教學發展中心學習促進組組長丁詩同,某次在遺傳學課上,講解完基本觀念後,投影出紅、綠螢光鼠照片,轉頭一看發現台下原本昏沉的同學們,眼睛全亮了起來。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解釋,這一代的大學生從小習慣電視卡通、漫畫,養成「跳格」圖像思考與認知習慣,無形之中卻也削弱了理解文字邏輯、抽象思考的能力。

面對這一代普遍缺乏學習動機與學習方法,行為與過去大不相同的大學生,該如何對症下藥?

解方一:掌握「大學怎麼學」

回歸基本面,導引大一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是第一步。

去年九月起,符碧真為台大一年級新生開設「新生專題:大學學習與自我探索」,要學生從聽說讀寫的基本能力重新學起。

她讓學生從練習「SQ3R」大量閱讀技巧開始,學會大學生該有的原文閱讀量。「SQ3R」是美國俄亥俄州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羅賓遜(F. P. Robinson)一九四六年提出的一套閱讀策略,在美國高中廣泛使用。

「SQ3R」分別代表綜覽(Survey)、發問(Question)、閱讀(Read)、背誦(Recite)、復習(Review)。

第一步先讓學生分組,在有限時間內(例如十分鐘),閱讀長篇學術文章並簡報大意。

經過幾次強迫練習後,學生不得不學會快速綜覽,辨認不同層次的大標題、小標題、主題句,從結構抓出文章大意、論述邏輯。

接著讓學生練習找出問題意識,將文章標題轉化為問句,然後在內文裡「找答案」。如此一來,閱讀原文課本時就有清楚目標而不易迷失,效率也跟著提升。最後,把課本蓋上,回想問題意識和內文間的邏輯、論點,重複幾次,就能強化記憶。

經過一學期實驗,二十幾位學生終於放棄了「直接硬啃」、不斷查單字的苦讀方式,學會「庖丁解牛」,從大結構解析原文課本,理出邏輯。

學會拆解段落與辨識邏輯的閱讀方法後,下一步是轉換成寫作能力。

她帶領學生從「讓讀者容易理解」的角度,理出寫作大綱,一步步寫出結構分明的六千字讀書報告、口頭報告。

「大一就掌握學習方法,才有四年自信心的正循環,」符碧真說,現在知識汰換太快,掌握學習方法,才是大一教育的根本。

解方二:看見自己的學習狀態

培養學生對自己學習狀態的評估能力,也是關鍵學習技巧之一。

政大教學發展中心數位學習組組長李昌雄,這兩年透過資訊科技讓學生「看見、聽見」自己的學習狀態。

他要求學生以校內wiki平台記錄繳交作業、心得等學習歷程,彼此觀摩。

同時,要求學生使用可同步錄下影音的簡報軟體PowerCam,每份簡報檔附上「講解」上傳、每堂課安排學生兩兩互為貴人,向對方解釋澄清概念。

「聽見自己混亂的講解以後,才知道原來理解不夠,」李昌雄解釋,「自覺不足」就會引發學習動機。

解方三:學習動機點火、添柴

要引起並維持學生學習動機,淡江大學學習與教學中心主任許新逸鼓勵「不知為何而來」的學生,頻繁接觸並採訪畢業系友,探索畢業出路。清楚的職涯地圖就能讓學生「看見隧道出口的光亮」,燃起學習動機。

引起動機最好的方法莫過於利用學生的興趣。

淡江大學視覺傳播課程上,同學們分組上台秀出一張張敘述流暢的電影分鏡圖,把網路作家九把刀小說筆下的殺手形象刻劃出來。

大眾傳播學系主任楊明昱巧妙利用了學生對九把刀小說的興趣,導引學生閱讀文字、再轉成分鏡圖作業,「影像要深刻而感動人,背後還是要有文字思考,」讓學生在強化影像思考長處的同時,也深化閱讀能力。

把枯燥的課本資訊,轉化為學生周遭切身實例也是好方法。

身兼資訊管理系教授的李昌雄,在大一「資訊系統導論」課程前兩週,跳脫課本抽象的導論,要學生分組觀察統一超商的結帳流程,從查研究論文、實際到超商店頭紀錄、採訪請教,讓學生從每天接觸的便利商店中,「悟」出背後支撐整個統一集團的核心競爭力:結帳與情報資訊系統。

比起單純講授課本,經過親身體驗的學生,更熱中學習。

解方四:學習輔導與支持

過去大學著重心理輔導,事實上學生往往更需要「學習輔導」。
以淡江

學為例,淡大學習與教學中心固定為大一新生進行「學習風格」調查,協助學生認清自己學習行為的特徵,透過工作坊輔導、給予建議、追蹤。

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適合不同學習方式。例如,有些學生是行動型學習者,比起單向講課,更喜歡動手實作、小組討論;有些則是圖像型,透過圖片、流程圖、影片學習時記憶效果較好。

淡江並把學生學習風格調查結果,轉交導師,讓導師更能掌握學生的個別差異,進而給予個別關注輔導,邁向真正的因「材」施教。

大學生學不好,源自於「教」與「學」間的失焦。

透過理解行為、引發動機、掌握方法,大學生可以擺脫「學不好」的命運,自我培養為「專業學習者」,大幅提升學習成效。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3744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