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自:https://goo.gl/rfzobh
2017年12月17日 星期日
黃迺毓:聖誕老人,請給我付出的能力
引自:https://goo.gl/rfzobh
2017年12月15日 星期五
2017年11月24日 星期五
成長心態 vs.定型心態
「基因影響我們的聰明才智與天賦,但影響一個人成功與否的特質,卻並非在出生時就固定。心態,才是影響個人學習、成長、人際關係、終身成就、人生道路的最重要關鍵。_比爾‧蓋茲(Bill Gates)
- 300秒學會「成長型心態」 https://goo.gl/OsI8Eg
- TED 相信你能進步的力量 https://goo.gl/ZwS9nn
- 這是你的人生,可曾想過為它負責? https://goo.gl/1hbwBg
- 《心態致勝:全新成功心理學》天下文化出版 https://goo.gl/5H2GQ7
2017年11月12日 星期日
擁抱世界需要的五種能力
作者:程晏鈴【摘自:天下雜誌/635期。2017-11-06】
新國際人才需要的能力:世界經濟論壇(WEF)探討21世紀必備的5個能力:包括跨文化認知與理解力、溝通協作力、全球議題解決力、自主學習與批判思考力,以及快速適應變動力。即培養國際化能力的策略:第一步:所有人都要變成國際人才。
引自:https://goo.gl/zPof3t
2017年11月6日 星期一
自動化下,高風險失業族跟你想的不同
世界經濟論壇去年發布預測,至2020年,自動化將消滅510萬個工作機會,甚至當今職場強調的「專業」鐵律竟成許多「師字輩」丟飯碗的頭號風險。[圖解]
引自:http://archive.businessweekly.com.tw/Article/Index?StrId=65729
2017年10月15日 星期日
2017年9月19日 星期二
劉軒:戒掉拖延毛病,番茄鐘工作法超管用!
作者:親子天下【摘自:翻轉教育-親子天下網站。2017-09-15】
你或孩子常常拖拖拉拉嗎?明知拖拉無濟於事,不過「逃避雖然可恥但有用」?大誤!該做的從來不會消失。善用「番茄鐘工作法」:設一個 25 分鐘就開始專心工作,一次只專注做一件事,即 25 分鐘工作、5 分鐘休息,重複 4 到 5 個回合,再給自己長一點的 15 分鐘休息時間,並請關掉所有的手機訊息、e-mail 和不相關的視窗。
2017年8月13日 星期日
Facebook、Apple想要的人才,原來有這5種特質
作者:許博涵【摘自:今周刊/SmartM人才培訓網。2017-08-07】
- 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
- 樂於學習比聰明更重要
- 拒絕工作狂,平衡生活才能持久
- 自動自發,帶動團隊氣氛
- 誠實為上
2017年8月8日 星期二
噪音
作者:星雲大師【摘自:《迷悟之間》第六冊 p.293暨〈人間福報〉2017/6/21】
從聲音中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品格。你希望別人覺得你是一個有內涵、有教養的人嗎?那就從「輕聲慢語」開始,千萬不要讓自己成為一部製造噪音的機器。
引自:https://goo.gl/AWVbrn
2017年8月2日 星期三
【願景工程─公民沙龍】
【願景工程─公民沙龍】
- 林義勛:2020年與機器人共同生活的日常 https://youtu.be/2U7TjV5LFV8
- 程世嘉:從人工智慧看未來的工作、教育、及公共政策 https://youtu.be/z6CIZ-1HdUs
- AI 人工智慧巨浪來襲,年輕人的優勢與機會在哪裡? https://youtu.be/fMVPOoMLxsQ
- 台灣發展AI 杜奕瑾點出三方向 https://goo.gl/HrSaed
- 搶攻AI浪潮台灣有機會?杜奕瑾:只缺夢想勇氣 https://goo.gl/Gwtkx4
2017年6月18日 星期日
華頓商學院教授格蘭特:「永不放棄」是很爛的人生建言
作者:吳怡靜【摘自:天下雜誌/624期。2017-06-07】
1.幫助別人,但不要犧牲你自己。2.做真實的自己,但不要因此阻礙自我的成長機會。
3.不要放棄你的價值,但要願意放棄你的計劃。
摘自:https://goo.gl/uht7bH
2017年6月15日 星期四
心靈加油站


摘自:翻轉教育
2017年1月31日 星期二
AI搶工作 人如何往高處爬
AI正式開始接管人類社會的白領工作,我們不能停在原地,以下提供大家四個站上制高點的關鍵。
近期有兩則人工智慧(AI)的大新聞,幾乎同時發生,也都引起科技圈的議論。
一是去年打敗李世?的AlphaGo,化身神祕網路棋士Master,在線上圍棋對戰平台連勝六十場,敗戰對手包括中國棋聖聶衛平,以及多位中、韓九段高手,除了讓大家嘖嘖稱奇,也再次確立了AI在這個高深人類遊戲中後來居上的趨勢。
同時間,日本富國人壽(Fukoku Mutual Life Insurance)發布消息,今年起將以IBM華生人工智慧,取代該公司三十四位理賠人員,預計每年可省下約三千五百萬台幣的薪資,並提升理賠處理效率達三○%。換言之,AI正式開始接管人類社會的白領工作,不但成本更低,且工作表現更好。
這或許是兩個獨立事件,但背後代表的卻是同樣的意義,即在既定規則、輸入與輸出清楚的邏輯決策工作上,人工智慧已經能超越絕大多數人類的表現,也就是說,我們被取代只是時間的問題。
2017年1月7日 星期六
洪蘭:人腦拚電腦 贏在人文素養
未來職場是什麼樣?學校教的可以贏過機器人嗎?人腦比拚機器腦的時代,人文教育是贏的關鍵,但是,我們的教育準備好為學生鋪路了嗎?
一個高二生來信說,他想念法律,但父母要他念醫。父母說人們一想到醫生,腦海浮現的是「救人」;一想到法官,出現的卻是「恐龍」,因此不准。我第一次聽到這種的理由,很是驚訝。
我更驚訝的是他選法律系的理由。他說凡是技術性的東西未來都可能被電腦取代,為避免中年失業,他要念不能被編碼、具原創性的領域,如藝術和人文。但這兩者謀生不易,所以想念純思辨的法學,收入好且有保障。
因為一個好的法官判案須兼顧情理法,「理、法」電腦可以代勞,只有「情」不行。因為電腦不是人,它沒有感情,因此沒有同理心。他說在這個智慧科技的世紀,一定要從「如果沒有我,電腦無法完成什麼工作?」來思考自己的未來。他問:要讀什麼樣的書,才能永遠比機器人快一步?
這是我碰到第一個從未來世界發展去思考自己生涯的學生,很難得。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