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8日 星期六

不適應就淘汰 5大黃金法則

作者:賀桂芬、朱致宜【摘自:天下雜誌596期。2016-04-26】

先把人機競爭放一旁,試想如果集結了全人類成功致勝守則的AlphaGo可以打遍天下無敵手,那學會了AlphaGo贏家邏輯的你,又怎麼可能會輸給其他人?

我們在沙灘上畫一道溝,然後開始倒水,這個溝就愈來愈深,所有的水都只會往這個溝流。學習也一樣,愈專注,反應的方式就愈一致,這本來是人類在應付世界的演化過程裡很重要的技能,」前教育部長曾志朗說,「但是環境變化太快,你一旦太執著,就出不來。很多人學新的東西學不會,因為他被綁在舊的東西裡面。」

達爾文早就說過:「能生存下來的物種,不是最強,也不是最聰明的,而是最能適應變化的。」

人工智慧系統AlphaGo從模仿人類到超越人類,教了我們五件人類不適應就可能被淘汰的事情。

跟機器人比記憶?別說AlphaGo,二○一一年的超級電腦「華生」,記憶體就已經相當於兩億頁的資料,包括整個維基百科。


2016年5月11日 星期三

訓練思辨 討論比考試好

作者/司徒達賢【摘自:今周刊990期。2015-12-10】

訓練學生思辨能力的最好時機,應該是在大學課堂上的互動式討論;個人、老師、同學三方的思惟角力,逐漸連結學理與待解決問題間的觀念。

近來有人針對學生「思辨能力」不足,提出對治方法。例如:在入學考試時,加考一篇「小論文」,測驗考生思辨能力,並希望藉此鼓勵中學教師更重視學生思辨,與論述能力的訓練。

其實加考小論文,效果遠不如大學上課時廣泛運用互動式討論。理由之一是,為了入學考,中學勢必增加論文撰寫課程,肯定會增加教師負擔,而且由哪一種專業教師負責指導論文寫作,也很難取決。理由之二是,高中各科教師所培養出來的思辨能力,未必能配合大學多元科系的需求。理由之三是,思辨能力不易客觀衡量,不僅有爭議性,也會提高閱卷成本。

我所建議的「培養思辨能力」方法,是參考商管學院的互動式個案教學。上課時不必投入太多時間講授,而是要求學生課前自行閱讀、自行看懂例題,如果有些課程一定要講解,則學生課前應自行觀看網路上的教學;上課時則在教師的主持與提問之下,對各種觀念、議題,甚至「解題」的切入角度與邏輯,進行深度交流。